感染新冠病毒後雖然康復了,但你還是覺得好累、易喘、體力差? 新冠疫情已經席捲全球兩年多了。越來越多報告顯示,部分人從新冠肺炎康復後可能留有後遺症,甚至有的人過了一年,生理機能、生活作息仍無法回復到染疫之前的水平,成為長新冠狀態 ( long COVID)。 發表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英國研究顯示,超過 7 成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在出院後一年仍感到未完全康復或不確定自己是否康復。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不同國家對新冠肺炎後遺症有不同的用詞,如:「後COVID症狀 (post-COVID conditions)」、「症狀持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 而台灣援用 WHO 的定義,把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 病毒 3 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 2 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常見後遺症:疲勞、痠痛、反應變慢最近是否工作總是卡卡不順?或沒動力去上班?先別急著開履歷,你可能也是受到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困擾了。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就提到,中重症患者出院後一年最常見的後遺症包括疲勞、肌肉痠痛、行動變慢、睡眠品質差、呼吸困難、關節疼痛或腫脹、思考變慢、疼痛、短暫記憶喪失以及四肢無力等。 輕症也會有新冠後遺症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無論染疫後是輕症或重症患者,染疫後 1 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了 55%,包含心肌炎、血栓、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發作、心衰竭等,嚴重甚至死亡。 美國杜蘭大學研究人員則是從感染 SARS-CoV-2 病毒但未發展為嚴重呼吸道疾病的猴子身上發現,有腦部明顯發炎、神經元損傷與細胞凋亡、輕微腦出血和慢性腦缺氧的現象。 研究人員認為,染疫人員身上頭痛、暈眩等輕症或許就是由輕度腦缺氧所引起。同時實驗也暗示,即使無呼吸道症狀,新冠病毒仍可能造成長期腦損傷。 COVID-19 康復者整合門診雖然有高達 99.7% 的 Omicron 患者屬於輕症或無症狀,但仍有不少確診者康復後受到後遺症困擾。 由於新冠病毒能影響腦部、腸胃道、呼吸道、心血管等多重器官,不少國家都設有新冠後遺症專業門診,整合不同醫療部門一同會診。 我國健保署也制訂「COVID-19 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對於只要確診解除隔離後 6 個月內出現相關症狀者,都可以進行跨科別整合門診。由胸腔科、感染科醫師主責,但可請求皮膚科、精神科、心臟內科共同會診。 民眾可以在網路上搜尋住家附近的 COVID-19 康復者整合門診,尋求協助。 新冠康復者整合保養計劃健康完整的黏膜能抵抗外界病菌入侵。故國際細胞分子矯正醫學會的柳澤厚生醫師非常建議後疫情時代的人們,務必多補充維生素 C、維生素 D 與鋅。 依照國外數據推估,約有 25%Omicron 變種病毒的染疫患者,痊癒後會出現腦霧症狀,導致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屬於永久性的腦神經傷害。 因此相較於染疫前,我們會建議康復者加強腦神經與心血管系統的保養。(延伸閱讀: 關於新冠肺炎預防、治療與康復期的營養補充建議) 例如靜脈雷射 (ILIB) 能以極低能量的紅光雷射照射血球細胞,提升紅血球攜氧量,對於改善組織缺氧、加速細胞修復極有幫助。 後疫情時代,心苑醫療非常建議大家與自己熟悉的家庭醫師或抗衰老專科醫師討論,針對未染疫或已康復的需求,打造最適合您的需求的保養計畫。
|